兰州代表团:以“幸福城乡”规划新理念引领脱贫攻坚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18-01-28 09:10:25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尽管甘肃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受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返贫现象特别突出,扶贫开发形势严峻。
出席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兰州代表团认为,甘肃扶贫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扶贫制度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滞后,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及配套服务标准偏低,景区规划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标准低。
新时代需要在城乡规划的引领带动、城乡协调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为此,兰州代表团建议:
建立“幸福城乡”规划体系。一是借鉴成都市“城乡一体幸福城市”规划经验,将市州城乡规划建设成为各市州中心城区,通过区域城镇发展,带动多县众镇(乡)数百行政村的城乡建设,构建“幸福城乡”体系。加强脱贫攻坚战略顶层设计,围绕环境治理、产业对接和交通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和谐相融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二是构建覆盖市州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服务网和社会标准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做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货运网络全覆盖。三是以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市(州)、县(市、区)、镇(乡)、村规划建设体系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以编制三年脱贫攻坚规划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途径,对脱贫攻坚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项目的实施进行安排;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实施标准化建设,逐村落实扶贫政策的交通支持、饮水安全、信息与电力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生态整治、产业培育、教育、卫生、文化场所等九大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配套,统一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建立富民产业扶贫开发标准。构建规模化生产主体,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经营新模式;重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实施以造林、营林、标准化抚育管理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推进林农牧复合经营,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就地务工脱贫。
提升景区建设标准。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比标准,规划建设管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及兰州黄河风情线、临夏康乐莲花山与黄河三峡等景区,以旅游景区作为引擎,带动周边景区及特色小城镇发展,并举办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体育等赛事。建议通过多策并举建景区,组织精品线路,发挥景区辐射作用,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构建全省旅游大格局,打造脱贫攻坚新引擎。
加强特色小镇标准化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应“适度标准化”,打造“政府+产业+智库+资本+传播”的特色小镇生态系统。加快科技小镇、创业小镇、梦想小镇等众创空间建设。打造旅游品牌,通过创建兰州市青城镇与苦水镇、嘉峪关市峪泉镇、武威市清源镇、临夏州松鸣镇、定西市首阳镇、天水市甘泉镇、庆阳市南梁镇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小镇,使之成为记住陇原乡愁、唤醒历史记忆、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形成城乡经济增长点。特色小镇应建设自驾游基地,临近村庄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作为带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支点,并以《全国汽车自驾游基地标准》《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
兰州代表团提出,以上建议提请省扶贫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等相关部门,以编制《甘肃省三年脱贫攻坚行动规划》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规划体系标准、产业扶贫开发标准、景区及特色小镇建设标准,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在甘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同时建议,在甘肃率先探索乡村规划师制度,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探索“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
(甘肃人大客户端记者 薛文阅)
出席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兰州代表团认为,甘肃扶贫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扶贫制度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滞后,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及配套服务标准偏低,景区规划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标准低。
新时代需要在城乡规划的引领带动、城乡协调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为此,兰州代表团建议:
建立“幸福城乡”规划体系。一是借鉴成都市“城乡一体幸福城市”规划经验,将市州城乡规划建设成为各市州中心城区,通过区域城镇发展,带动多县众镇(乡)数百行政村的城乡建设,构建“幸福城乡”体系。加强脱贫攻坚战略顶层设计,围绕环境治理、产业对接和交通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和谐相融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二是构建覆盖市州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服务网和社会标准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做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货运网络全覆盖。三是以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市(州)、县(市、区)、镇(乡)、村规划建设体系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以编制三年脱贫攻坚规划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途径,对脱贫攻坚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项目的实施进行安排;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实施标准化建设,逐村落实扶贫政策的交通支持、饮水安全、信息与电力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生态整治、产业培育、教育、卫生、文化场所等九大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配套,统一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建立富民产业扶贫开发标准。构建规模化生产主体,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经营新模式;重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实施以造林、营林、标准化抚育管理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推进林农牧复合经营,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就地务工脱贫。
提升景区建设标准。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比标准,规划建设管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及兰州黄河风情线、临夏康乐莲花山与黄河三峡等景区,以旅游景区作为引擎,带动周边景区及特色小城镇发展,并举办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体育等赛事。建议通过多策并举建景区,组织精品线路,发挥景区辐射作用,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构建全省旅游大格局,打造脱贫攻坚新引擎。
加强特色小镇标准化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应“适度标准化”,打造“政府+产业+智库+资本+传播”的特色小镇生态系统。加快科技小镇、创业小镇、梦想小镇等众创空间建设。打造旅游品牌,通过创建兰州市青城镇与苦水镇、嘉峪关市峪泉镇、武威市清源镇、临夏州松鸣镇、定西市首阳镇、天水市甘泉镇、庆阳市南梁镇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小镇,使之成为记住陇原乡愁、唤醒历史记忆、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形成城乡经济增长点。特色小镇应建设自驾游基地,临近村庄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作为带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支点,并以《全国汽车自驾游基地标准》《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
兰州代表团提出,以上建议提请省扶贫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等相关部门,以编制《甘肃省三年脱贫攻坚行动规划》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规划体系标准、产业扶贫开发标准、景区及特色小镇建设标准,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在甘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同时建议,在甘肃率先探索乡村规划师制度,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探索“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
(甘肃人大客户端记者 薛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