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执法检查首次引入第三方量化评估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7-09-05 09:55:51
本报讯2017年4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根据2017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并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安徽行政学院就全省产品质量执法工作同步进行量化评估。
“之所以引入独立第三方,是因为由专业的调查团队开展评估,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深入了解安徽省产品质量法贯彻实施情况以及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科员吕顺说。
承担第三方评估任务的团队负责人、安徽省行政学院教授周业柱认为,第三方评估是对常委会执法检查的有力补充。因为执法检查侧重于对政府履职、部门执法、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而第三方评估侧重于社会调查,面对面地了解企业和公众的看法和感受,角度是不一样的。
4月下旬,评估组组织了30余名教授和学生,分成6个评估小组,赴合肥、淮北等9个地市,正式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
“我们将自评与现场测评相结合,采用问询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研、满意度调查、个别走访等方式开展评估工作,共发放问卷2350份,包括社会公众版问卷1228份,企业组织版问卷1122份,组织召开10余场次座谈会,现场查看企业20余家。”周业柱说,经资料整理、问卷分析和综合研判,形成15万余字评估报告。
第三方评估的一大亮点在于保持中立的态度找问题。
评估发现,安徽省在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过程中,存在政府履职的社会满意度不高、部门执法实效性不高、企业落实主任责任不够、社会共治的作用发挥不足、产品质量供给差距较大等五大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不容乐观”。
评估报告指出,社会公众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好”的比例为42.43%,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差”的比例为41.29%,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很好”的人数仅占8.22%。社会公众对于产品质量状况的态度也不容乐观,认为产品质量在“安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环保性能差”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
评估还发现,24.18%的企业没有通过任何认证的管理体系;19.84%的企业没有建立任何质量管理体系。相当一部分小型食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无章可循。
“这些问题、症结是通过量化得出的,量化就体现在对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让问题的大小和程度直观、客观。”周业柱说,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意见,也就更能“对症”,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五大问题,评估报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要加强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改革机构设置,增加财政预算,做好名牌申报,强化制度、队伍、经费和服务保障;要加强部门管理,明确普法责任,加大普法力度,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加大召回力度,加强部门联动,探索长效监管机制;要加强责任担当,压实企业责任,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参与质量品牌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要加强激励引导,发挥多元主体、政策引导作用,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并畅通维权途径,提升维权监督效率。
据悉,根据执法检查情况和第三方量化评估情况形成的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已提交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近日,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126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关于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汇报,决定将审议意见书交省政府研究处理。在审议意见书上,附有第三方量化评估报告。
按照主任会议要求,相关专委会将加强跟踪监督,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之所以引入独立第三方,是因为由专业的调查团队开展评估,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深入了解安徽省产品质量法贯彻实施情况以及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科员吕顺说。
承担第三方评估任务的团队负责人、安徽省行政学院教授周业柱认为,第三方评估是对常委会执法检查的有力补充。因为执法检查侧重于对政府履职、部门执法、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而第三方评估侧重于社会调查,面对面地了解企业和公众的看法和感受,角度是不一样的。
4月下旬,评估组组织了30余名教授和学生,分成6个评估小组,赴合肥、淮北等9个地市,正式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
“我们将自评与现场测评相结合,采用问询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研、满意度调查、个别走访等方式开展评估工作,共发放问卷2350份,包括社会公众版问卷1228份,企业组织版问卷1122份,组织召开10余场次座谈会,现场查看企业20余家。”周业柱说,经资料整理、问卷分析和综合研判,形成15万余字评估报告。
第三方评估的一大亮点在于保持中立的态度找问题。
评估发现,安徽省在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过程中,存在政府履职的社会满意度不高、部门执法实效性不高、企业落实主任责任不够、社会共治的作用发挥不足、产品质量供给差距较大等五大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不容乐观”。
评估报告指出,社会公众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好”的比例为42.43%,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差”的比例为41.29%,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很好”的人数仅占8.22%。社会公众对于产品质量状况的态度也不容乐观,认为产品质量在“安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环保性能差”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
评估还发现,24.18%的企业没有通过任何认证的管理体系;19.84%的企业没有建立任何质量管理体系。相当一部分小型食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无章可循。
“这些问题、症结是通过量化得出的,量化就体现在对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让问题的大小和程度直观、客观。”周业柱说,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意见,也就更能“对症”,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五大问题,评估报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要加强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改革机构设置,增加财政预算,做好名牌申报,强化制度、队伍、经费和服务保障;要加强部门管理,明确普法责任,加大普法力度,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加大召回力度,加强部门联动,探索长效监管机制;要加强责任担当,压实企业责任,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参与质量品牌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要加强激励引导,发挥多元主体、政策引导作用,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并畅通维权途径,提升维权监督效率。
据悉,根据执法检查情况和第三方量化评估情况形成的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已提交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近日,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126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关于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汇报,决定将审议意见书交省政府研究处理。在审议意见书上,附有第三方量化评估报告。
按照主任会议要求,相关专委会将加强跟踪监督,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常委会报告。